瑞银分析师
但未来很难大幅回升,因为外需回升还是比较缓慢,而且产能过程问题仍很严重,预计后期月度增速可能持续位于9.5%左右。
由于协约成本、适应成本和摩擦成本三大必要改革成本难以避免,故下面不做重点分析,而只重点分析后一类成本。因为这些策略导致了政府机构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弊端,为一些官员利用体制缺陷大肆寻租提供了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大规模吸引外资、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采取了低劳动力成本、低资金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源成本、低能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知识产权成本、低税收成本等为内容的低成本战略,取得了明显效果。除了协约成本、适应成本和摩擦成本三大改革的必要成本外,还将改革失误成本,因改革没有选择最佳策略、途径和方式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等或然成本和连带成本也包括在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策略,这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应随着条件的变化尽快调整到实现共同富裕和平等,兼顾公平和效率的轨道上来。研究改革的成本是正确评价改革的基本内容。改革的成本越低,则改革的效益越好。
另一方面是改革的成本。所谓适应成本是指新协约签订后(新体制确定后)包括协约签订者和接受者(或新体制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内的人们为了适应新协约(新体制)而受到的损失和付出的努力。据天则经济研究所2011年报告称,仅从2001年至2008年,国有企业少支付利息2.8469万亿,地租3万余亿,资源租5千余亿,亏损补贴1198亿,总计是6.4767万亿,远大于4万余亿的企业利润总额。
实在弄不清楚这个馊主意提出的根据是什么。其次,这个馊主意之馊在于,弥补养老金的缺口有很多种渠道,报告恰恰给出了一种最不适合国情、最不具有操作性的选择项,和延长退休年龄的主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毋庸讳言,在于养老保险管理权的民意基础不坚实,合法性不足,体现和反映的仅仅是少数人的养老保险意志。原本公众对一份研究报告的建议可以见仁见智,但对报告建议的说三道四或者评头品足,同时也是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
至少,养老金领域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资金缺口的问题。岂不知,养老保险领域存在的问题,原本就不在养老保险领域本身。
而且,养老保险管理权在实际行使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与制衡,进而才是养老保险金的缺口不断加大,养老金待遇水平一直较低,一部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企业缴费率20%,职工个人缴费率为8%,总计法定缴费率排在全球第15位。其实,面对养老金的缺口问题,至少还有其它方案可供选择。(原载华商报) 进入专题: 增税 养老金缺口 。因此,治本之策货在于:如何扩大养老保险管理权的民意基础,加强对养老保险管理权的制度性监督。
而最终上缴国家的6%的利润,95%都回流到了国企本身。自然,对那些太过离谱的馊主意,公众的质疑本就是一种健康的声音,是对自己权利的捍卫。众所周知,增值税是当下中国的主体税种,以2012年全国税收收入为例,国内增值税实现收入26415.69亿元,增值税就占税收总收入比重的26.2%。在纳税人权利意识普遍提高的今天,要把增值税税率提高到20%,其阻力与可操作性可想而知。
不然,这个社会岂不成为少数人可以无视拿捏大多数人权益的玩物,成为少数有话语权者与特权阶层合谋,从而肆无忌惮剥夺弱势群体利益的屠宰场。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发布的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存在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养老金待遇水平较低,未来养老金缺口较大三大问题,同时建议把增值税标准税率从17%增加到20%,同比提高增值税其他税率、消费税税率,并用这两类税收的20%来化解养老金难题。
?也许,报告作者的出发点和动机是良善的,但也难掩报告企图用增税弥补养老金缺口主意的弱智。与此同时,却又另一部分人不用交养老保险,单却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
根本问题不解决,这个缺口就会成为一个永远也尿不满的牛拢嘴。事实上,这个馊主意之馊首先在于,没有弄清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仅仅把养老保险当成了一个钱多钱少的数字问题,缺口大小的技术问题。又据财政部今年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16068亿元,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045.4亿元,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914.2亿元。而且,从近期落马官员动辄上亿贪污款项,几十套房产的贪腐案件看,这一块千万不可小觑。如果能从这些国有企业利润中每年分出一些,用以弥补养老金的缺口,岂不更直接,更能赢得国民的赞誉。同时,增值税也是一种环环相扣、征管相对比较复杂的税种,如果改变税率,势必给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带来大量的新问题。
坦率地说,报告虽然把准了养老保险问题的脉搏,但却开错了方子,其建议显然是一个超级的馊主意。当然,也可以通过加大反腐力度,用腐败官员无端侵占的国民财富——赃款来弥补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打赢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重要战役,关系到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要动作迅速,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
这条件路径是将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在市场化先导下,结合社会改革,通过新型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一条路径是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直接从金融市场获得了巨额资金,直接投向基础建设项目,甚至是造城。
这时,地方融资平台扮演了重要角色,出笼了很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稳住了工业生产的快速下滑。在1800年时,世界人口只有3%的人住在城市。这就可能使中国出现这样的发展路径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产业空心化---产业竞争力下降---企业效益下滑---收入下降失业上升---经济社会危机。2009年是中国城镇化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1. 王建勋《城市化应是自发的》2012-12-21 《东方早报》2. 徐匡迪《全国政协前副主席徐匡迪在百城论坛上的讲话》 《友好城市》2011.23. 周其仁:《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呼之欲出》2012-11-19 《经济观察报》 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进入专题: 城镇化 。3四、中国城镇化的路径抉择摆在中国城镇化面前,有两条路经可供选择。
城镇化深刻改变了中国,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结构。最近十年,我国城镇化进入了高歌猛进阶段,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36%上升到2011年的51%,城镇人口已达近7亿1。
另一条路径是以工业化为主线,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社会服务完善、要素资源市场化等途径,实现工业生产效率提升,推动新一轮城镇化。而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路径表现的是通胀,将要素资源过度配置于基础设施,实体经济受到要素资源供给不足和产能严重过剩双重制约,出现空心化现象,而由于投资形成的货币资本泛滥,持续不断地制造通货膨胀。
然而,方向不等于过程,战略目标更不是阶段目标的线性累加。之所以出现这些特征,主要是由要素资源的稀缺性造成的。在工业化引领下,城镇化快速发展,涌现出深圳、顺德、东莞等一大批新兴城市,同时促进了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老城市发展。但随着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下滑,包括土地租金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持续走低,更重要的是由于房地产不再是价值洼地,资本开始新的投资组合,为页岩气、3D打印以及高端服务业带来持续充沛的资金,借助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美国的制造业显现出持续而又稳健的活力,越来越多的生产线开始回迁美国。
这种路径在本质上和计划经济做法如出一辙,以高投资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消费不足,导致全社会出现严重短缺。推进市场化,使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高效率部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中美两国在经济结构上具有镜像关系。这两者的作用机制便构成了城镇化的内生性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指充分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使制造业转型和升级。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